破解基层慢病防控难题:来自中国农村高血压项目的“中国方案”
高血压是中国面临的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,尤其是在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,其患病率快速上升,而知晓率、治疗率和控制率却相对较低。基层已成为高血压防治的主战场。在这一严峻挑战下,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孙英贤教授团队牵头开展的“中国农村高血压控制项目”(CRHCP)取得了突破性成果,其创新的管理模式被誉为为全球中低收入国家提供了宝贵的“中国方案”。
以村医为主导的多层面干预模式
CRHCP项目的核心在于构建了一个以村医或社区医生为主导,并结合多种干预措施的综合管理体系。该项目始于2018年,是一项大规模的整群随机对照试验,共纳入了辽宁、陕西、湖北三省的326个村庄、33995名高血压患者。项目的干预措施并非单一的技术或药物,而是一个精心设计的“组合拳”:首先,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进行标准化培训和指导,提升其高血压管理能力;其次,实施保障社区药物可及性的策略,确保患者能方便、廉价地获得有效药物;最后,引入人工智能辅助高血压管理工具,帮助村医进行更精准的决策。
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
该项目的研究结果极为显著,并发表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上。数据显示,在实施综合干预模式后,干预组患者在18个月时的高血压控制率显著提升至77.3%,远高于常规治疗组。更重要的是,这种改善带来了长期的健康获益。在长达36个月的随访中,干预组的心脑血管事件风险下降了33%,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了30%,全因死亡风险也降低了15%。这些强有力的证据表明,通过系统化的慢病管理,即使在资源有限的农村地区,也完全有可能实现对高血压的有效控制,并显著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。
“中国方案”的全球启示
CRHCP项目的成功,验证了一个关键结论:在基层社区,由经过标准化培训的卫生服务人员主导开展高血压管理是安全、有效且可行的。这一模式具有高度的可复制性和推广价值。它没有依赖昂贵的设备或稀缺的专家资源,而是通过赋能基层、优化流程和应用适宜技术,激活了现有医疗体系的潜力。对于全球众多面临相似挑战的中低收入国家和地区而言,这套“中国方案”提供了一个现实的、成本效益高的慢病管理范本。它证明了,将慢病管理的前线真正下沉到社区,是应对日益严峻的慢性病负担、实现全民健康覆盖的必由之路。